發布時間:2019-03-15 17:52:44    次瀏覽
新年伊始,各類不同酒店都在思考2019年的挑戰與新的增長點,當資本與經營管理互相博弈之時,行業的國際管理大集團似乎又給了行業的新導向:洲際集團3億美元收購了小眾養生休閑品牌“六善”,該品牌目前在中國只有四川青城山一家。不約而同的是,凱悅集團在去年10月份收購了Two Roads Hospitality , 這是管理一個生活方式的酒店集團,旗下有五個品牌,其中有已經進入中國的“Alila – 阿麗拉”,此品牌源于印度尼西亞,就是一個小眾的休閑養生度假品牌,目前在中國已經開了三家,一家在安吉,一家在陽朔,一家在烏鎮。
這兩大集團對于小眾休閑養生度假品牌的收購是否給整個行業指向了一個新的業務拓展內容和利潤增長點?這樣的布局是否給國際大牌集團在華拓展又增加的新的機遇?
互聯網的大數據似乎告訴行業同仁,注重健康養生的酒店消費者比其他消費者的支出高出一倍多,國內有優質溫泉資源的度假酒店平均房價可以比一般度假酒店高出40% - 60%,當然健康養生概念不僅僅局限在一個酒店是否有SPA水療設施和專業人員,最近不少城市高端酒店也在新建和更新改造過程中花費巨資將傳統的“健身房”升級為“健身館”,北京國貿三期的健身中心已經成為這一業態的樣板。國內多數度假酒店在產品內容設計中,都會考慮消費者的健康要素,最為普遍的是水療和太極項目及行走步道。
作為有五千年文明歷史之國,養生的內容一定是多方面的, 參閱了有關理論和方法,有七大內容: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習慣的調養。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
4)形養,主要是體型鍛煉如瑜伽、太極、武術等。
5)食養,主要是養生食品的選配和調制、飲食方法與節制等。
6)藥養,主要是有針對性地養生藥劑的選配調制、如古代的“藥膳”等。
7)術養,針灸、按摩、水療等。
設想一下,要成為真正的養生度假酒店,行業本身的人力資源應該是難以提供專業內容服務的,讀者和業內人士會立即回答:采用跨界合作模式呀,沒錯,當下不少所謂的跨界就是把一項產品包租出去,讓第三方派人來提供服務,酒店方往往采用場地租賃的方法,至于合作方的人員專業性、品牌和酒店客源的匹配度、以及是否雙方聯合進行產品和服務介紹、銷售,往往一致性的不多,基本都以“兩層皮”形式出現,最多的合作內容是SPA水療項目和兼職健身、瑜伽教練。
少小型的度假酒店在開業時都會考慮配上SPA水療項目,但實踐證明,幾十間客房規模的度假酒店,平均出租率在50%左右,平均一天只有1-2個顧客有水療服務要求,甚至沒有顧客,第三方團隊還是需要按簡單合作模式支付租金肯定是不會產生雙贏的結果。作為高端城市商務酒店,無論是新建的還是更新改造時,已經都考慮將原來的“健身房”升級為“健身中心”,現代健身設備設施配齊,面積擴大,最為樣板的是北京新國貿三期的“奢華健身中心”,上下兩層,有專職和兼職的各類健身教練,深受周圍辦公樓白領的歡迎。但設想一下,若要在度假酒店提供這類“型養”和“術養”的產品服務,是否能招募到有資質的專業人員常駐度假酒店呢?兼職的因為交通和路途問題,可能性不大。記得10年前,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的內容中,客戶提出引進臺灣養生度假的理念與服務,專門去了臺灣取經,經過和臺灣同行的交流,專業人員能長期來中國項目服務的可能性不大。
行業同仁可能會設想,“神養”可以請心理咨詢師,“行為養”可以請教育學家、美容服飾指導,“氣養”“藥養”可以請老中醫和理療醫生,“食養”可以請膳食理療師,沒錯,都可以找,問題是度假酒店是否有可能讓這些專業人員常駐給顧客提供專業服務呢?以前也有幾家度假酒店引進“體檢中心”,除了企業組織的體檢,一般散客和家庭度假客是不會去消費體檢的;有的度假酒店請了個老中醫,但缺乏其他的各類配套,“藥養”和“藥膳”一般也做不起來。
國際大集團對于養生度假產品的布局,可以看成是一個未來配合“醫、養、游”大項目的積極準備,收購的類似“六善、阿麗拉”品牌本身就有小眾休閑養生特點,但從已開業的項目而言,由于氣候、在地文化等原因,業績并不理想。行業發展至今,面對巨大的消費群體,需要準備的是專業人力資源的儲備。養生度假酒店能否吸引食品營養師的加盟、能否吸引醫科院校的學生加盟、能否吸引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加盟等將是一個可以探討的課題。養生度假產品目前是一片藍海,但缺少專業人力資源的加盟難以真正為目標消費群體提供專業服務。